B.1 原理
使用离散粒子计数和光散射仪器确定在指定的采样点上大于或等于规定粒径的悬浮粒子的浓度。
B.2 仪器要求
B.2.1 粒子计数仪
离散粒子计数器(DPC)是一种光散射装置,具有显示或记录空气中离散粒子的数目和粒径的能力和粒径鉴别能力,可检测到被测级别之适当粒径范围内的总粒子浓度,以及适当的采样系统。
B.2.2 仪器标定
仪器应该有有效的标定证书;标定的频率和方法应按现行公认的规定执行。
B.3 预测试条件
B.3.1 测试准备
测试前,应按照技术性能要求认证洁净室或洁净区作为一个运行的整体,是完整的、功能是正常的。
预测试工作一般包括:
a) 空气流量或流速测试;
b) 空气压差测试;
c) 围护结构泄漏测试;
d) 装好的过滤器泄漏测试。
B.3.2 预测试设备配置
按照制造厂的说明书进行设备配置和仪器的预测试标定。
B.4 采样
B.4.1 确定采样点位置
B.4.1.1
按公式(B.1)求出最少的采样点数目:
式中,
NL ―最少采样点数(四舍五入为整数)。
A ―洁净室或洁净区的面积,以m2计。
注 在水平单向层流时,面积A可以看作是与气流方向呈垂直流动的空气的截面积。
B.4.1.2
要保证采样点均匀分布于整个洁净室或洁净区内,并位于工作活动的高度。
如果用户规定增加采样点,其数目和位置也应作出规定。
注 增加的采样点可认为是风险分析的关键。
B.4.2 确定各采样点的每次采样量
B.4.2.1 指定的ISO等级如最大被考虑粒径的粒子浓度的限值时,在每个采样点要采集足够的空气量,保证能检测出至少20个粒子。
每个采样点的每次采样量VS用下式确定:
式中,
VS ――每个采样点每次最少采样量,用升表示( B.4.2.2 中的情况除外)。
Cn.m ――为相关等级规定的最大被考虑粒径之等级限值(pc/m3空气)。
20 ――当粒子浓度处于该等级限值时,可被检测到的粒子数。
注: VS值很大时,需要的采样时间可能会很长。利用顺序采样程序(见附录F)既可以减少要求的采样量,又减少采样需要的时间。
B.4.2.2
每个采样点的采样量至少为2升,采样时间最少为1分钟。
B.4.3 采样程序
B.4.3.1
按照厂家说明书和仪表标定证书,调定粒子计数器(B2.1)
B.4.3.2
采样探头的位置应插入空气流。若被采样的气质方向是未受控的或不可预计的(如非单向流),采样控头的入口应垂直指向上方。
B.4.3.3
每个采样点,按B4.2确定的最小采样量采样。
B.4.3.4
当只要求一个采样点时(B4.1),则在该点最少进行三次采样。
B.5 结果记录
B.5.1 各采样点的粒子平均浓度
B.5.1.1
把每次采样测量的结果与空气洁净度等级相关的各个被考虑粒径的浓度(3.3)记录下来。
注 在进行95%置信上限的计算之前,应B6.1的要求。
B.5.1.2
当只用一个采样点时,计算并记录各被考虑料径的采样数据平均值(B.4.3.4)。
B.5.1.3
当在一个采样点上采集2次以上采样时,按照C.2中给定的程序,从每次采样粒子浓度(B.5.1.1)计算各采样点被考虑粒径的平均粒子浓度,并记录下结果。
B.5.2 计算95%置信上限(UCL)的要求
B.5.2.1
当采样的点多于1个,少于10个时,按照C.3中给定的程序,从所有各点的平均粒子浓度(B.5.1 )计算平均值、标准误差和95%置信上限。
B.5.2.2
在采样点只有1个,或多于9个时,不用计算95%置信上限。
B.6 整理
B.6.1 分级要求
如果在各采样点测得的粒子浓度平均值及按照B.5.2计算的95%置信上限未超过按3。2中公式(1)确定的浓度限值,该洁净室或洁净区即被认为是达到了规定的空气洁净度级别。
如果测试结果未能满足规定的空气洁净度级别,可增加均匀分布的采样点进行测试。再次计算的结果,包括增加的采样点的数据,判断确立洁净度等级。
B.6.2 界外值的处理
95%置信上限(UCL)计算结果可能没能满足规定的ISO等级。如果是因为(程序上的误差或设备功能不良造成的)测量差错或(由于空气异常的洁净而导致)异常低的粒子浓度,而产生单个的、非随机性的“界外值”,在符合下述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把该界外值排除不计:
a) 包括所有其余采样点的计算是重复进行的;
b) 计算中至少保留有3次测量值;
c) 计算中至多只有1个测量值排除在外;
d) 有误差的测量或粒子浓度低的推测原因由用户和供应商认可,并以文件记录下来。
注 在采样点,粒子浓度值的较大差异可能是合理的,甚至是有意造成的,这取决于待测洁净设施的应用性质。
附录E
(资料部分)
对等级表粒径之外的粒子之粒径和计数的考虑
E.1 通则
在某些情况下,特别是与具体工艺要求相连的情况下,可以依据等级表粒径范围之外的粒子群体规定另外适用的空气洁净度级别。用户和供应商应就这类粒子的最大允许浓度和选择验证相符性的测试方法等问题达成协议。在E.2(U描述符)和E.3(M描述符)中给出了关于测试方法和规定的技术要求形式的考虑。
E.2 小于0.1μm的粒子(超微粒子)的评价――U描述符
E.2.1 应用
如果要评定小于0.1μm的粒子造成的污染危险,应采用适合于这类粒子具体特性的采样装置和测量程序。
应该按照B.4.1确定采样点的数目,最小采样量Vs应为2L(B.4.2.2)
E.2.2 U描述符的形式
U描述符的超微粒子浓度可以单独应用,或者是作为悬浮粒子洁净度级别的补充来应用。U描述符用“U(x;y)”的形式表示,其中,
x――超微粒子的最大允许浓度(以超微粒子pc/m3空气表示);
y――以微米计的粒径的,用适宜的离散粒子计数器对这种粒子数计数时,计数效率为50%。
实例 如粒径范围为,最大允许超微粒子的浓度为140000 pc/m3,其标识符为“U(140000;0.1μm)”。
注1 在IEST-G-CC1002[1]中给出了小于0.1μm的悬浮粒子浓度测试方法。
注2 如果用U描述符作为悬浮粒子洁净度级别的补充,超微粒子的浓度(x)不得小于规定的ISO等级之0.1μm被考虑粒径适用的粒子浓度限值(pc/m3)。
E.3 大于5μm的粒子(大粒子)的评价――M描述符
E.3.1 应用
如果要评定大于5μm的粒子造成的污染危险,应采用适合于这类粒子具体特性的采样装置和测量程序。
悬浮粒子群体中的大粒子主要是在工艺环境中释放出的粒子。应该根据具体的应用来确定适用的采样装置和测量程序。需要考虑的因素有粒子的密度、形状、容积和空气动力特性。还可能需要特殊强调的在总悬浮粒子中的特殊成份,如纤维。
E.3.2 M描述符的形式
M描述符可以单独应用,或者是作为悬浮粒子洁净度级别的补充来应用。M描述符用“M(a; b); c”的形式表示,其中,
a――大粒子的最大允许浓度(以大粒子pc/m3空气表示);
b――当量直径(或直径),与规定的测量大粒子的方法相关(以微米表示);
c――规定的测量方法
注1 如果采样的悬浮粒子群体中含有纤维,则可以向M描述符附加一个单独的纤维用描述符,表示形式为Mfiber (a; b; ):c。
例1 如果使用测定粒子空气动力直径的浮游气溶胶粒子计数器,粒径范围为≥5μm的悬浮粒子的浓度为10000 pc/m3,则其标识符为“M(10000;>5μm);浮游气溶胶粒子计数器”。
例2 如果使用多级冲击取样器,然后再用显微法测定粒径并计数,粒径范围为10-20μm的悬浮粒子的浓度为1000 pc/m3,则其标识符为“M(1000;10-20μm);多级冲击采样器,然后再用显微法测定粒径并计数”。
注2 在IEST-G-CC1003[2]中给出了大于5μm的悬浮粒子浓度的测试方法。
注3 如果用M描述符作为悬浮粒子洁净度级别的补充,大粒子的浓度(a)不得大于规定的ISO等级之5μm被考虑粒径适用的粒子尝试限值(pc/m3)。
引 言
属于ISO14644的本部分提出论证ISO14644-1连续相符性的方法、程序,并规定最低的测试和监测要求。对每一项测试计划而言,应考虑特定的使用条件,安装时的危险性评估及其防止。
洁净室和相关受控环境用于将空气悬浮粒子污染控制在合适的水平上,以确保污染敏感活动的完成。控制悬浮粒子的污染有利于下列行业的产品和制造过程:航天、微电子、制药、医疗器械、保健品、食品和其它。在设计,制订技术条件,使用和控制洁净室和其它受控环境方面,除了考虑空气悬浮粒子洁净度等级外,还要计及其它因素。
在某些情况下,有关当局可提出补充性政策或限制。在此情况下,可对标准测试程序作适当调整。
附录A
(资料)
选项测试
除了表1和表2所列的各种规定的测试外,表A1列出各种选项测试,并可将其列入测试计划。
表A1――选项测试一览表
测试参数 |
等级 |
建议最大时间间隔 |
测试程序 |
已安装过滤器泄漏测试 |
全部等级 |
24个月 |
ISO14644-3:―B.6条款 |
气流流型测试 |
全部等级 |
24个月 |
ISO14644-3:―B.7条款 |
自净时间 |
全部等级 |
24个月 |
ISO14644-3:―B.13条款 |
污染泄漏 |
全部等级 |
24个月 |
ISO14644-3:―B.14条款 |
前言
ISO为全球各国标准化团体(ISO会员团体)的联合会。其国际标准工作的开展一般是由ISO各技术委员会进行。每上会员团体若对技术委员会的某一课题感兴趣,均有权作为此技术委员会的代表。任何与ISO保持联系的国际组织,无论是政府的还是非政府的组织,同样参加此项工作。ISO与国际电气技术委员会(IEC)在电气技术标准化方面进行紧密合作。
国际标准草案是按照ISO/IEC指导条例第3部分的法则制定的。
国际标准草案由其技术委员会认可后送各会员团体进行传阅,以待表决。草案作为国际标准颁布至少需要75%的会员团体投赞成票。
国际标准ISO14644由ISO/TC209技术委员会制定,洁净室及相关受控环境。
ISO14644在洁净室及相关受控环境的总标题下,由下述各部分组成:
――第1部分:空气洁净度等级划分
――第2部分:为认证与ISO14644-1连续相符性的测试和监测技术要求
――第3部分:计量和测试方法
――第4部分:设施的设计、施工和启动
――第5部分:使用
――第6部分:术语和定义
――第7部分:微环境和隔离装置
用户应注意,第3和第5-7部分的标题为第1部分发行时的工作标题。如果从工作计划中删除了其中的一部分或几部分剩余部分可以重新编号。
附录A-H仅作资料用。
附录A
(资料)
控制和隔离概念
A.1 污染控制区
出于经济、技术和工作上的原因,通常把工艺核心部分密闭起来或用洁净度级别较低的区包围起来。这样可以尽可能缩小对洁净度级别要求最高的区。相邻洁净区之间材料和人员的流动会增加传送污染的风险,因此要特别注意对人流和物流作细致的布置和认真的管理。
图1是一个污染控制概念的例子。其中洁净区应看作是洁净室内控制更严格的部分。
附录C
(资料)
洁净室的建造和批准
C.1 测试准备和最后的清洁
在进行检验、测试或测量程序之前,正在运行的系统要有一定时间达到稳定。这段时间的长短要事先商定。测试的时间要足以证明性能的一致性(见附录H中的例子)。
在安装过滤器之前,按照附录E中的E.1.2/E.3.3的说明进行了清洁之后,必须清洁所有的风管、墙壁、吊顶、地面和装好的装配件,清除各种污染,否则不利于判断洁净室等级。
清洁后,安装最终过滤器并进行试车,检验其相符性。
C.2 检验、测试和批准
为证明设施在各方面都已完成,并且性能符合第4条中的各种污染控制要求,应该对有疑问的设施进行一套特定的检验和测试。具体内容见C.2.1-C.2.4,图C.1中有图示说明。
C.2.1 概念和设计批准
应进行检查来保证概念、设计和发展的所有细节都符合买方和供应商的协议。检查内容应至少包括下述各项:
a) 污染控制概念;
b) 设备的布置;
c) 设施说明;
d) 方案和图纸;
e) 所有其他商定的要求。
C.2.2 制作和安装的鉴定认可
C.2.2.1 制作鉴定(在供应商的现场)
应进行检查来保证所有部件和组件都与设计相符。检查内容应至少包括下述各项:
a) 按照技术要求检验和测试完整性及质量;
b) 对与安全规程、人类工程要求、相关的准则和规范性章程的相符性进行认可;
c) 对证书的认可。
C.2.2.2 安装鉴定(在安装现场)
应进行检查来保证设施的制作与设计相符。除C.2.2.1中的内容外,检查内容还应至少包括下述各项:
a) 设施的完整性;
b) 与其他供应商的衔接;
c) 公用设计和辅助设备的功能无误;
d) 所有控制、监控、告和报警系统的校;
e) 最终过滤器的安装和现场测试;
f) 对空气处理系统的备用能力进行证实;
g) 测试围护物是否有渗漏;
h) 确认新风循环部分符合设计要求;
i) 设施的表面清洁度和适用性(见附录E中的例子);
j) 成套备件。
C.2.3 功能鉴定
完成C.2.2.2中的检查和鉴定后,要进行至少下述功能测试:
a) 测定洁净区的隔离情况;
b) 测量并记录污染控制恢复时间;
c) 确定是否能保持要求的温度和相对湿度;
d) 确定悬浮粒子洁净度等级;
e) 适当时,测定微粒表面洁净度和微生物污染级;
f) 测定照度和噪声级;
g) 必要时,表明并记录气流流型和换气次数。
C.2.4 使用性鉴定(设备应以事先商定的方式安装)
可以重复进行前面的某些测试来证明与使用条件的相符性,其中有:
a) 确定洁净区的隔离情况;
b) 确定是否能保持要求的温度和相对湿度;
c) 确定悬浮粒子洁净度等级;
d) 适当时,测定微粒现面洁净度和微生物污染级;
e) 按照第8条检查文件资料的完整性。
注 与相符性有关的问题,可参见ISO/DIS14644-2,与微生物有关的问题,可参见ISO/DIS14698-1,ISO/DIS13698-2和ISO/DIS14698-3,与测试及使用有关的问题,可参见本国际标准的相关部分。
C.3 报告
测试报告应编成手册式的文件。其中应包括:
a) 供应商的测试资料;
b) 所用仪表的校准合格证书;
c) 相关的图纸和安装后的详细情况;
d) 鉴定证明与技术要求相符。
-附录E
(资料)
施工和材料
E.1 选材
E.1.1 概述
设施施工用材料选择和使用应符合设施的要求,并应考虑下述几项内容:
a) 洁净等级;
b) 磨损作用和影响;
c) 清洁卫生方法和频率;
d) 化学/微生物的侵袭和腐蚀。
容易断裂或脱落粒子的材料只有在有效封闭和保护的情况下才可采用。
应考虑各种材料与设施的使用要求的化学相容性。这可能会影响对饰面用的粘附材料和密封胶的选择,或者是过滤器组件和密封胶的选择。
与送入洁净室或洁净区的空气相接触的各个表面,由于其性质和情况不同,都可能会污染送入敏感区的空气质量。为此,应以苛刻的要求考虑全部空气处理系统的内表面。在受控区内的设备和陈设的所有外露的两面都应符合设施外露的结构件的标准。具体的性能标准详细说明如下。
E.1.2 表面清洁度和建筑材料的可清洁性
所有外露的材料都应适于进行有效的清洁和消毒。两面不能粗糙或多孔,否则会存留微粒和化学污染物,或导致微生物污染。在ISO/DIS14698-1、ISO/DIS14698-3和本国际标准的其他相关部分中对清洁和消毒规程的选择、使用和控制进行了说明。应该选择鉴定和监督表面清洁度(如,可以释放的微粒、生物和化学污染)的适当方法,并确认是否符合应用。选择外露的材料时,应适当考虑是否能抗住清洁和消毒方法的机械和化学作用,能否保持光滑、无孔、耐磨、耐污斑(见E.1.4和E.3.3)。
洁净室和洁净区内的墙、吊顶的设计和施工应该保证易于清洁表面。通常这些表面是指墙、地面、吊顶、门、空气散流器的入口侧和地漏等(见附录G中的例子)。
如果必须经常擦或清洗墙、地面和吊顶时,选择材料时同样应考虑接缝和连接等细部,特别要注意防止表面上有能存留水分的地方。
E.1.3 静电带电和放电的控制
注1 静电荷的聚集和其后的放电会引发有害的危险,如爆炸(在有粉末或气体存在时)、设备损坏(如电子或光学部件),或把过量的粒子或微生物污染吸收到表面上。
对上术危险需要引起关注的情况下,设施施工用的材料既不能产生、也不能持有大量的静电荷。静电荷量是依各种应用而异,应该由买方明确加以规定。某些加工过程为尽量减少静电荷的生成,可能有特殊的条件要求,如环境湿度。附录F对这种技术提供了进一步的指导说明。应该注意的是,避免聚集静电荷的最佳湿度可能会与工艺的其它要求或项目目标相冲突。应该商定一个对两方面都可接受的方案。某些应用可能要求使用导电的或静电耗散的材料,降低感应静电荷的影响。为保护对静电敏感的部件,接地电阻的范围应规定为RE=104Ω-107Ω。应注意保护人员,防止发生触电事故。应该考虑接地,现场过渡电阻RST=5 X 104Ω(现场过渡电阻RST=5 X 104Ω与比电阻RE=104Ω-107Ω之间的值是“理想”的电阻范围)。
注2 地面油面层要求的电特性对整个结构或作为一整个地面的综合材料来讲是有效的,但要不时地进行测量,对随着老化而产生的性能损耗进行监督。适用于表面聚集电荷的限值2KV,不得超过此值。
E.1.4 内部饰面层、可持续性及可维护性
完工后的设施内,所有表面都应适当装饰,保证光滑、无孔、无裂缝、空穴和突纹处。设计和施工应该保证尽量减少会聚集污染的空穴、突纹等类似物的数目。角落,特别是内角的数目也应控制在最少。角落和接缝可以作成圆弧形,特别是地面-墙及墙-墙的接缝,便于有效地清洁。表面饰层要与所采用的清洁和消毒法之机械和化学作用相容。
内部装饰材料应能保持持久,保证其性能质量能与设施的洁净度等级长久地保持一致。要求制订定期维护和修理的规程。关于维护和维修的方法及破损千万的影响应成为选材料标准的一部分。通过维护和维修,应能恢复原始状态的质量。应该考虑确定达到使用有效期的成本和污染风险分析规程。
E.2 关于各种部件
E.2.1 吊顶、墙和楼面
E.2.1.1 基础要求
吊顶、墙和楼面的构件应该遵循消防、隔声和隔热等相关的规定。表面饰层和装配细节应与规定的清洁方法相容。为避免眩光,应考虑表面颜色和饰层与照明的相互作用。气闸、更衣室和材料传送处的要求应至少与其服务的高洁净区相同。对传送设备和材料的气闸,可能还应要求特殊的去污染和“彻底清洁”规程。
注 建造洁净室用的可行的材料和方法有多种,从现场建设到全部预制、现场装配。下面为几种基本方式,可供选择:
a) 现场建造:
1) 外表面饰层的湿法施工,
2) 外表面饰层的干法施工。
b) 现场装配:
1) 预制表面饰层的预制部件,
2) 标准型预制表面饰层的复合板系统。
也可综合使用上述方法。
选择一个设施的建造方法时,应该考虑的不仅有污染控制和使用要求,还有与建设地点有关的问题(如是否有施工和装修的熟练技能);容纳设施的建筑主体,如高度、承载能力、结构的偏差;维护方面的限制及要求“可行走的吊顶”等要求。
E.2.1.2 吊顶
吊顶应密封,防止由空气从吊顶空穴处携带进粒子或其它污染物。装在吊顶中的过滤器、过滤器框架、外壳和散流器都应密封。穿洞点(如公用设施、喷淋、照明用)的数目应尽可能少、并且密封。还应考虑照明、喷淋等部件的位置和构造,避免干扰气流。
E.2.1.3 墙和墙系统
材料和表面饰层应符合其应用的一般要求。在轮车、推车和携带材料的人频繁通行、极易与墙、门等外露表面接触的地方要特别注意耐冲击和耐磨损的问题。适宜的防磨条或防护杠有利于保护易受损的材料。
有些应用可能要求墙或墙板密封,防止与周围环境相互污染。板之间的盖条或密封应该光滑、圆边(有时会要求齐平装配),便于有效的清洁和限制污染滞留。应特别注意公用设施或其它穿洞的光滑和有效密封。
墙或门要求有玻璃窗时,就采用非开启型的。应考虑使用气密的双层窗,两面都可以齐平安装。如要求用遮帘或百叶,应该装在受控区外面或双层玻璃窗之间。不要求齐平安装时,窗框也应光滑、圆边。
门应该尽量少有水平面。门的表面还应特别注意减少突纹。应避免使用门坎。应尽量减少门的机械部件(如栓、锁、绞页)的磨损,以及门与框、与地面之间的磨损。要求用门柄时,门柄要光滑、加工精细、易于清洁。在接触污染的地方,应考虑用推板或自动开门装置。
E.2.1.4 地面
地面或地面覆层应无孔、防滑、耐磨、必要时导电;并对工作中会遇到的化学品(清洗和消毒产品,及溢出的加工流体)有抗性,并易于清洁。地面应支撑静负荷和动负荷,并持久耐用。整个地面应具有搞静电特性。
E.2.2 空气处理系统
为防止过滤系统承载过大的负荷,应注意尽力减少由空气处理系统产生、释放并存留在所有与空气接触的部件或表面上的污染。例如,风管应该用防腐、不脱屑的材料制造,或者进行适当的表面处理防止污染物从风管脱落到空气中。
E.2.3 气闸和更衣室中的组装部件
气闸和更衣室中的组装部件应尽量减少水平表面。例如,应考虑使用吊轨和多孔架板,不用密闭的衣柜。外露表面的标准应与受控区内部的标准相同,并且还可增加保证耐用性的技术要求。
E.2.4 辅助区
辅助区除了紧急出口外,不应与洁净室直接相连。区内的外露表面应该选择具有耐久性和易于维护的。
E.3 施工和组装
E.3.1 概述
施工工程应遵循图纸和技术要求及商定的质量计划。施工期间要求的任何变更都应检查认可、批准并以文件证明,然后才可实施(见附录C中的例子)。
E.3.2 施工期间的材料管理
施工中用的和以后设施维护用的各种部件和材料,其制造、包装、运输、贮存和检验都要注意保证适合其使用目的。(原文链接:http://www.iwuchen.com/a-163/)
E.3.3 施工和启动期间的洁净度和清洁
施工和组装过程中,很多工作本身就产生污染。应该制订并执行清洁施工协议,以达到规定的污染控制目标。特别应该注意工作的时间安排,污染最大的工作应该先于污染较小的或对污染较敏感的工作完成。
施工期间,应采取措施保证组装和施工中产生的污染物及时隔离、运走,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贮存方法可用临时性屏障、墙、对临界区加压,及预防性地使用空气处理系统中临时“献身”的过滤器。这种过滤器是用于保护空间清洁(清洁环境和空气处理系统)免受外部污染,并可以初始加压和使用在建造批准前和其后的设施使用前的商定阶段或启动阶段,就要用适当等级的过滤器把这种过滤器更换下来。应按照规定制订计划,持续地或频繁地清洁和控制,阻止污染聚集在设施内的任何部分,并便于在启动前进行实质性的最后的清洁(见第6条和E.1.2)。
E.4 施工材料和特性实例
洁净室建筑材料的实例列在表E.1中。该表不是详尽完整的。
表E.1――适用的洁净室建筑材料实例
材料 |
静电控制 |
耐磨性 |
抗冲击性 |
脱气性 |
墙 |
|
|
|
|
阳极化铝 |
差 |
好 |
无 |
低 |
带涂层金属 |
差/较好/好 |
好 |
较好-低 |
低-高 |
柔性幕/壁 |
差/较好 |
低 |
好 |
较好-高 |
玻璃 |
差 |
好 |
无 |
低 |
带导电涂层的玻璃 |
好 |
好 |
无 |
低 |
加到基板上的塑料层压板和薄板 |
差/较好/好 |
好 |
较好 |
较好-高 |
树脂板,如酚醛/聚酯 |
差/较好/好 |
好 |
较好 |
较好-高 |
不锈钢 |
好 |
好 |
好 |
非常低 |
带导电涂层的透明聚合物 |
好 |
低 |
较好 |
低-较好 |
透明聚合物,如聚碳酸酯,PMMA |
差 |
低 |
较好 |
低-较好 |
吊顶 |
|
|
|
|
阳极化铝 |
差 |
好 |
无 |
低 |
带涂层金属 |
差/较好/好 |
好 |
较好-低 |
低-高 |
加到基板上的塑料层压板和薄板 |
差/较好/好 |
好 |
较好 |
较好-高 |
树脂板,如酚醛/聚酯 |
差/较好/好 |
好 |
较好 |
较好-高 |
不锈钢 |
好 |
好 |
好 |
非常低 |
带导电涂层的透明聚合物 |
好 |
低 |
较好 |
低-较好 |
透明聚合物,如聚碳酸酯,PMMA |
差 |
低 |
较好 |
低-较好 |
地面 |
|
|
|
|
阳极化铝 |
差 |
好 |
低 |
低 |
带涂层金属 |
差/较好/好 |
好 |
较好-低 |
低-高 |
抛光切割石村/水磨石 |
差/较好 |
好 |
好 |
低 |
玻璃 |
差 |
好 |
无 |
低 |
带导电涂层的玻璃 |
好 |
好 |
无 |
低 |
现场涂环氧涂层 |
差/较好/好 |
较好 |
较好 |
低-高 |
加到基板上的塑料层压板和薄板 |
差/较好/好 |
好 |
较好 |
较好-高 |
树脂板,如酚醛/聚酯 |
差/较好/好 |
好 |
较好 |
较好-高 |
不锈钢(活动地板) |
好 |
好 |
好 |
非常低 |
瓷砖 |
差/较好 |
好 |
好 |
低 |
带导电涂层的透明聚合物 |
好 |
低 |
较好 |
低-较好 |
透明聚合物,如聚碳酸酯,PMMA |
差 |
低 |
较好 |
低-较好 |
注1 上述各种材料均符合无脱落、可清洁性等基本要求。 注2 静电―列中:好=导电,较好=耗散,差=非导电。 |
附录F
(资料)
洁净室环境控制
F.1 设计
F.1.1 对环境控制的要求随着应用的不同而异。因此买方在制定洁净室的技术要求时应说明哪些标准是重要的。本附录中给出的清单并不详尽,应按要求加以补充。
F.1.2 环境系统的设计应考虑下述问题:
a) 选用的污染控制概念;
b) 产品质量要求;
c) 建造和运作成本(使用寿命成本);
d) 节能;
e) 安全性;
f) 人员健康和舒适;
g) 设备和工艺的需求和限制;
h) 可靠性、易于使用和维护;
i) 环境问题(如废物处理和包装);
j) 规章要求。
F.2 温度和湿度
F.2.1 应按照洁净室的性能要求规定温度(℃)和相对湿度(%饱和)的庙宇值和变化限值。这类值随特殊工艺要求而异。
F.2.2 应为下述各项提供温度控制:
a) 一些制造工艺;
b) 设备和材料;
c) 适合于按规定的洁净等级穿戴洁净服的人员的稳定条件。
一般情况下,照明的热负荷是高而稳定的;人的负荷有变化;工艺操作产生的负荷(如,热密封、波峰焊、焊接、热处理和加热压力容器)通常是高而且有变化。
F.2.3 污染控制要求的空气量很大,这有利于以适宜的速度对温控系统作出反应,对内部的热增益进行修正。不过,应对散热设备集中的区域和送风方式进行分析,确定最后的温度变化和污染控制的合格界限。
F.2.4 应为下述各项提供湿度控制:
a) 制造工艺;
b) 设备和材料;
c) 减少静电荷;
与上述温度控制有关的人的舒适。
F.2.5 在受控环境中,外部情况(如天气变化)对湿度控制的影响大于空间内生成的水分的影响。若在受控环境中有汽化过程,应把其限制在有通风的围护之内。应采取措施控制静电效应。有些制造工艺(如真空管制造和制片)要求低于35%的相对湿度。如附录E中所示,选材时应注意尽可能降低静电的问题。如果受限空间内的湿度较低,静电荷应付高于湿度较高的区。
F.2.6 上述特定设施内应详细说明人员感到舒适的温度和湿度。标准的相对湿度范围为<65%―>30%。如在此范围之外,就应考虑适当措施来满足工艺和人员的要求。如何按洁净工作服的情况调整温度要求可见ISO7730的指导说明。
F.2.7 应规定出要求测量温度和湿度的具体地点。
F.2.8 应对系统使用的外部条件加以规定,把可能的工作方式考虑在内。
F.2.9 对洁净室内产生的热量、水分、来源及动态变化性质都应加以规定。
F.3 照明
F.3.1 应规定出设施内各部分的照明度和均匀性,还应规定检修方法。
F.3.2 照明的色彩应由买方规定,因为其对人的舒适和很多情况下对工序,特别是对光敏感的工序都有很大影响。
F.3.3 照明系统应符合洁净室工作效率的要求。照明的装配件应该没有产生污染的区域。应考虑采用密封的或齐平的装配件。装配件应易于维修,不会在维修时破坏洁净室的整体性或产生污染。应该从工作的角度考虑眩光的效应。
F.4 噪声和振动
F.4.1 概述
应按照特定的工艺或其它要求规定噪声和振动的限值。应考虑的情况如下:
a) 场地的选择――振动、土质和未来的发展;
b) 结构设计――洁净室楼面支撑、刚性和隔离缝;
c) 机械设计――设备的选择、系统的设计、性能要求、隔振系统、噪声控制系统(内部和外部);
d) 建筑布置――装备和设施布置图、绿化区、服务区。
F.4.2 声压级
应该依照人的舒适和安全要求及环境(如其它设备)的背景声压来选择适宜的声压级。洁净室标准的声压级范围在40dB(A)――65dB(A)之间。有的应用可能要求的级别较低,或者可以容忍较高的级别。噪声控制措施应按照ISO3746:1995实施。
F.4.3 机械振动
F.4.3.1 振动对洁净室是个应该考虑的重要问题。振动对工艺、人的舒适、设备和系统的使用寿命都会产生有害的影响。
F.4.3.2 洁净室内应尽力减少振动,或利用高质量的风机或抗振挡板把振动源隔离开。
F.4.3.3 如果要求振动控制,应按相应的国际标准ISO1940-1:1986和ISO10816-1:1995规定允许的级别。
F.5 节能
进行节能设计时,可以考虑在无活动进行时减少或关闭温、湿度控制、降低气流。但应能够在规定的恢复期内恢复到工作状态。
固体废料量
3.2.1.2
列出每台设备的生产过程中报废的固体量,包括最大/最小和公称报废量
排气要求
3.2.2
列出每台设备的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排气种类
排气特性
3.2.2.1
列出每台设备的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排气流种类(如酸、溶剂、热、一般性的等)及其分别的浓度和温度
排气流量
3.2.2.2
列出每台设备的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排气流量,包括进入的和使用的最大/最小和公称流率
排气压力
3.2.2.3
列出每台设备的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排气压力,包括进入的和使用的最大/最小和公称流率
废液要求
3.2.3
列出每台设备的生产过程中报废的液体
废液量
3.2.3.2
列出每台设备的生产过程中报废的液体量,包括最大/电波和公称报废量
环境参数
3.3
允许按原意图使用工艺设备
温度要求
3.3.1
列出每台设备的最大、最小、最佳温度要求,按设备部件内、外单独要求而列
升温速度
3.3.1.1
列出每台设备最大允许升温率
降温速度
3.3.1.2
列出每台设备最大允许降温率
湿度要求
3.3.2
列出每台设备的最大、最小、最佳湿度要求,按设备部件内、外单独要求而列
湿度上升速度
3.3.2.1
列出每台设备最大允许升湿率
湿度降低速度
3.3.2.2
列出每台设备最大允许降湿率
振动要求/限值
3.3.3
列出每台设备的最大/最小和公称振动能级
微环境
3.3.4
是否需要微环境?
物理特性
3.4
设备尺寸、重量
安装要求
3.5
如何安装
运行要求
3.6
如何运行
维护要求
3.7
如何维护
预加工
3.8
产品或服务说明
后加工
3.9
产品或服务说明
工艺通过量
3.10
一段时间内通过设备的产品量
通讯要求
3.12
说明
人机工程要求
3.13
说明
表H.4―依据H.3.4确定的外部因素
内容
序号
说明
规定值
实现的性能
规章要求
4.1
列出各种影响场地的选择和使用的规章方面的因素,包括当地区划法律、法令、当地税务结构和审批要求。
动力资源和因素
4.2
列出各种动力资源,包括可用性、质量和数量。
现场供水
4.2.1
列出当地地下水和市政给水情况,包括毒性、浊度等。
现场空气质量
4.2.2
列出现场现有的空气质量特性
现场供电因素
4.2.3
列出当地供电情况,即,V/Ph/Hz、波动强度和频率等。
现场排废系统因素
4.2.4
列出当地废物系统的情况
现场振动特性
4.3
评定场地所在地的振动级和变化情况。评估对计划的工艺和设施有无潜在的影响。
周围环境因素
4.4
列出所有周围、邻近场地的构筑物、工艺、污染等。评估对计划的工艺、设施和人员有无潜在的影响。
现场岩土因素
4.5
列出各种现场岩土因素,即,土壤毒性、土壤膨胀特性等。评估对计划的设施有无潜在的影响。
保安和进出因素
4.6
列出保安和进出因素。评估对设施有无影响
表H.6―依据H.3.6确定的安全要求
内容 |
序号 |
说明 |
规定值 |
实现的性能 |
洁净室内人身安全要求 |
6.1 |
鉴别对设施有影响的各种安全规范和规程 |
|
|
空气循环区的分隔 |
6.2 |
评定各个区对控制和隔离的特殊要求 |
|
|
有毒、易燃、危险材料的贮存和运输 |
6.3 |
评定特殊工艺和总体设施的贮存要求 |
|
|
疏散要求 |
6.4 |
评定最小疏散距离要求 |
|
|
物理要求 |
6.5 |
评定对防火材料和组件的要求 |
|
|
吹洗系统 |
6.6 |
是否需要? |
|
|
流速 |
6.6.1 |
流速多大? |
|
|
表H.7―依据H.3.7确定的备用/后备要求
内容 |
序号 |
说明 |
规定值 |
实现的性能 |
双套系统 |
7.1 |
100%的可更换能力 |
|
|
超规格系统 |
7.2 |
规格要大于要求 |
|
|
最大的部件后备 |
7.3 |
单次故障100%更换 |
|
|
其它来源 |
7.4 |
交替转换 |
|
|
故障检测和报告 |
7.5 |
|
|
|
方法变换 |
7.6 |
手动或自动 |
|
|
表H.8―依据H.3.8确定的操作和维护因素 |
||||
内容 |
序号 |
说明 |
规定值 |
实现的性能 |
MTBF |
8.1 |
平均故障时间 |
|
|
MTTR |
8.2 |
平均维修时间 |
|
|
最大维修时间间隔 |
8.3 |
修复时间多长? |
|
|
可用的备件 |
8.4 |
多少?种类? |
|
|
表H.9―依据H.3.9确定的影响人和生产力的个人因素 |
||||
内容 |
序号 |
说明 |
规定值 |
实现的性能 |
人流、物流要求 |
9.1 |
评定产品和工艺流程的要求和人流的要求。评定各个工序之间的距离及其功能的相互依赖性。评定人流和进出的需求。 |
|
|
气闸 |
9.1.1 |
是否要求? |
|
|
更衣要求 |
9.1.2 |
服装类型? |
|
|
工作频率 |
9.2 |
列出洁净室的工作频率,即,连续或间断。如果是间断性,要规定工作频率,如每周5天,每天8小时。 |
|
|
人机工程学 |
9.3 |
任何要求 |
|
|
美学 |
9.4 |
任何要求 |
|
|
H.6 参照条款4
表H.13―参照条款4
参照条款 |
要求说明 |
反应、要求、技术要求 |
4.2 |
参照的ISO标准号? |
|
4.2 |
本标准的日期? |
|
4.4 |
受控空间使用的一般目的是什么? |
|
4.4 |
洁净室内要进行什么操作? |
|
4.4 |
有无由于使用标准造成的限制(见附录A、B、D中的例子)? |
|
4.5 |
按照国际标准ISO/DIS 14698-1、ISO/DIS 14698-2和ISO/DIS 14698-3 的相关部分要求的洁净度等级或需求是多少(见附录F中的例子)? |
|
4.6 |
为了验证,需要测量哪些环境参数?允许的变量、允许使用的测试方法和校准方法(ISO/DIS 14644-2和ISO/DIS 14644-3)是什么(见附录F中的例子)? |
|
4.7 |
阐述为达到要求的洁净度等级而采用的污染控制概念(包括设施的使用和性能标准)(控制概念的说明见附录A)。 |
|
4.9 |
流经洁净室的材料有哪些(见附录D中的例子)? |
|
4.10 |
应达到并保持要求条件的占用状态是哪一类?其中包括时间变量。占用物,如更衣、卫生技术、人流和所有洁净区的进出控制等采用的控制方法(见附录C中的例子)? |
|
4.11 |
提供设施的布置图和构造图(见附录D中的例子)。 |
|
4.12 |
提供所有临界尺寸和重量限制,包括与可用空间有关的上述数据(见附录D中的例子)。 |
|
4.13/4.14 |
在受控空间内待安装的工艺设备,包括建造方法、维护、排放、规格、重量和动力要求(见附录B、D、E、G和H中的例子)。 |
|
4.15 |
应及时地提供建造受控空间用的系统部件的维护要求(见附录D和E中的例子)。 |
|
4.16 |
为下述各种责任进行定义:标准说明、设计依据、详细设计、施工图、施工、测试、试车、鉴定,包括测试的进行和证明(见附录E和G中的例子)。 |
|
4.17 |
差别各种外部环境的影响,如化学和微粒污染、噪声和振动(见附录H中的例子)。 |
|
参考书目
ENV 1632:1996-07 洁净室技术-洁净室和洁净空气设备的设计、建造和使用
IES-RPCC012.1 洁净室设计中的考虑事项Mount Prospect ,lllinois:环境科学研究院,1993
IES-RPCC018.1 洁净室设计中的考虑事项Mount Prospect , lllinois:环境科学研究院,1993
ISO 1940-1:1986 机械振动;刚性转子的平衡质量要求;第1部分:允许的剩余失衡之测定
ISO 3746:1995 声学-用声压测定噪声源的声功率级采用反射平面上之包络测量表面授调查方法
ISO 7730 温热环境-测定热舒适条件的PMV和PPD指数及技术要求
ISO 10816-1:1995 机械振动-通过测量非旋转部件来评定机械振动-第1部分:通则
US联邦标准209E 洁净室和洁净区的悬浮微粒洁净度等级 美国总务署,1992
VDI 2083 第2部分 洁净室技术;建造、使用和维护 柏林:Beuth Verlag 公司,1996
各国与洁净室相关的主要标准/建议
医药产品用GMP的EC指南。日内瓦:欧盟委员会,1995
ISO/DIS 13408-1:1996: 保健产品的无菌加工-第1部分:总要求
污染控制标准/建议的调查
IES-RPCC009.2: 关于污染控制的标准、规范、方法和类似文件的摘要。lllinois:环境科学研究院,1993
主要污染控制手册
Tolliver,D.L(ed):微电子污染控制手册。Park Ridge(新泽西):Noyes出版公司,1988,第488页
Whyte, W.(ed.):洁净室设计。Chichester:Wiley,1991,第357页
Hauptmann-Hohmann (eds):洁净室规范手册。Landsberg:ecomed Verlag:1992
Liebermann, A: 污染控制和洁净室。Van Nostrand Reinhold,1992 第304 页
污染控制术语词典
IES-RP-CC011.2:污染控制术语和定义汇编。Mount Prospect , lllinois:环境科学研究院,1996
序言
本文描述的原理用于推行适宜的卫生做法。只要有规定要求,可使用标准所附附件中建议的方法,但是建议的方法要与具体规定的方法相当。
附件A(标准)
生物污染测量方法的原则
A.1 序言
本附件列出了在需要生物污染控制的环境下表面生物污染分析、测量和评估须遵守的原则。为了探测存在和可能需要监控的活粒子,附件涉及采集代表性采样。
本标准描述了应用洁净技术的危险区生物污染评估与控制的一般原则与基本方法,对生物污染的评估应与本标准一道进行。
此外,还要考虑以下因素:
a) 采样设备与方法;
b) 采样效率;
c) 储运过程中采样活粒子的存活;
d) 结果表达。
A.2 原则
危险区细菌污染的探测与监控方法是按照采样计划用适当的采样装置采集活粒子。
A.3 选择采样装置
由于生物污染的采集与预测有多种方法和相关装置,因此采样装置的选择应根据监控区的情况预先判别。选择特定的用途应考虑以下重要因素:
a) 要进行采样的活粒子类型(营养细胞和/或细菌及/或真菌孢子);
b) 活粒子对采样过程的敏感性;
c) 活粒子的预期浓度;
d) 原生菌群;
e) 混合种群;
f) 探测少量生物污染的能力;
g) 采样危险区周围环境条件;
h) 采样时间与耗时;
i) 采样方法,采样培养基的材料和特性;
j) 采集精度与效率;
k) 培养及活粒子探测和评估方法;
l) 要得到的信息类型(如数量、质量方面)。
A.4 采样方法
由于要采样的成分有多种类型,也有一些对它们进行采样的方法[2;4;5;8],选定的方法要考虑由环境和要使用的监控设备主导的限制。在对活粒子进行采样时,应考虑以下重要因素:
a) 采集,粒子去除和/或捕集的效率;
b) 采集与储运过程中活粒子的存活;
c) 必要时要考虑萃取/冲洗液。
A.5 采样
代表性样品的采集所使用的方法和容器不应增加和/或抑制固有的生物污染。(见5.3)
附录B
(参考)
气悬浮生物污染测量方法指导
B.1 序言
本附件提供了指导并描述了在需要生物污染控制的环境下空气悬浮生物污染的分析与测量技术。为了探测存在和可能需要监控的活粒子,附件涉及采集代表性采样。
气悬浮生物污染的评估遵循本标准和附件A的基本原则,它们要求在采用洁净技术时要建立评估和控制生物污染的正式系统。
对危险区气悬浮生物污染的评估原则和方法进行了说明。
采样装置的鉴定技术见附件C(参考)。
B.2 原则
当危险区为空态、静态、适当的可以使用态和常规的正常使用时,危险区内空气的细菌污染探测和监控方法是按采样计划用适当的采样装置采集活粒子。通过对采集培养基的直接震动或采用专用膜过滤器过滤(对以上膜进行后续处理)采集粒子。
B.3 采样装置
空气悬浮活粒子的采集和计数有各种方法和采样装置[17;24;28];特殊方法、材料和装置的选用取决于采样的目的。气溶胶采样的效率会受到粒子动量的影响,(质量与速率的产物);因此在选择适当的方法和设备[17;18;21-28]时需格外注意。
采样装置分为两类:
1) 无源采样装置,如沉淀盘,(涂敷玻璃或金属盘或滑动片和布;
2) 有源采样装置,如震动和液体捕集采样器和过滤采样器。
以上装置的生产厂家须提供使用说明书和使用限制。
B.3.1 选择采样装置
采样率,采样时长和选定的采样装置可能会对采集的微生物的存活性产生很大的影响。冲击装置可能不适合对空气悬浮活粒子的采样,因为容量小,采样率低并且容易打碎活粒子团[21]。
由于投入商业使用的细菌空气采样系统数量大、种类多,所有系统又都有各自不同的物理和生物效率[19;32],因此在选择特定的用途时应至少考虑以下因素:
a) 需采样的活粒子的类型(细菌和/或真菌的孢子和/或营养细胞)[32]
b) 活粒子对采样程序的敏感度
c) 期望的活粒子浓度
d) 探测生物污染量多少的能力
e) 用于所期望微生物的适当培养基
f) 采样时间与耗时
g) 采样环境的周围环境条件
h) 采样器对单向气流的干扰
i) 采样器的特性,如:
1) 对于低含量空气悬浮活粒子的适当采吸流量
2) 适当的震动/气流速度
3) 采样精度与效率
4) 易于搬运(重量,体积)和操作(使用方便,辅助设备,对真空泵的依赖,水、电等)
5) 易于清洗、消毒或灭菌
6) 对要测量的生物污染不会自然增加活粒子
来自采样器的排气不应污染洁净室。
B.3.2 无源细菌采样装置(沉淀式采样装置)
无源细菌空气采样器(重力沉淀采样器)如沉淀盘,不测量空气中活粒子的总数,只测量活粒子污染表面的速度。因此沉淀盘可用于对产品的气悬浮污染进行数、质量的评估。先按单位时间确定沉淀盘的计数,然后将产品暴露的面积和时间与沉淀盘的相联系,即可算出产品可能受到的污染量[28-30]。
以上装置没有总气悬浮粒子的数量监控值,因为它们无法探测不沉淀到培养基表面的微生物,而且活粒子群的沉淀速度会受到气流及其扰动的影响。沉淀盘只应从数量、质量方面评估[21]因重力沉淀于特定使用场内的空气悬浮粒子对产品/装置/表面的可能污染情况[28;29;30](见附件D)。
B.3.3 有源细菌采样器
为评估空气的细菌质量,需要在危险区使用有源空气采样装置。有几种商用的有源装置,每种都有自己的限制。为了测量特殊情况如通风管和单向气流中的空气生物污染,应在等动力状态下进行采样。如果采样不是等动力的,得到的就可能是无代表性的、数量偏大的大粒子。如果吸管与气流方向形成角度,也会引起活粒子的失真分布。进入测量装置的抽气速率应与周围空气移动的速率相同且与气流方向一致。
大多数的采样器都有固定的真空入口方向,可以是垂直的(面朝下),也可以是水平的。有的采样器有可移动的入口。入口速率通常是固定的;但是,在不同装置之间入口速率会有很大区别,这一点在选择设备时应加以考虑。
采样时,采样点的空气移动方向可采用烟玻管来记录。
有的采样器不适于等动力采样,选择时应考虑监控要求。根据采样原理,有两种主要采样方法和相应的设备适用于生物污染正常的的危险区(低含量),即震动采样器和过滤采样器。
B.3.3.1 震动和液体捕集采样器
由于有多种震动和液体捕集或冲击采样器可用于探测活粒子的高低浓度[19;30],选用的装置应有以下特点:
a) 撞击培养基的采样空气的震动速度是以下两种情况之间的折衷,1)速率高,足以采集到约1μm的活粒子,2),速率低,足以避免因机械损伤或打碎细菌或微小真菌团引起的活粒子存活性的下降;
b) 抽气流量,它决定着采样时间,是两方面因素的折衷,即需要足够的采样量以探测含量很低的生物污染和避免大量采样会使采集培养基的物理与生物特性发生重大改变;
c) 在生物污染较重区,请适当选用震动方法和采样量,以得到能够解读结果数据的单独的菌群[20]。
采样装置至少要符合以下要求:
a) 在适当时间内采集1m3、而又不会使采样培养基明显干燥的足够流量,如约100L/min;
b) 对培养基的中等震动程度,如<20m/s。
B.3.3.2 过滤采样器
过滤采样装置广泛用于气溶胶采样。通过适当选择送气机、过滤器介质和过滤器尺寸,在给定的采样时间内几乎可做任意量的采样。
由于采用脱水方法,过滤可能会降低某些种类微生物的存活性,因此,选择适当的采样器设计十分重要。过滤器通过若干原理从大气中或气流中去除粒子。这些原理有直接拦截,惯性处理,扩散沉积,静电吸附和重力吸引。在给定情况下起决定作用的原理取决于流量、过滤器性质和气溶胶性质。
对于过滤采样装置的设计和使用,请考虑以下重要因素:
a) 没有影响活粒子震动过滤膜速度的静电;
b) 保证适用的限制或抽气流量及震动空气速度与B.3.3.1相同;
c) 保证过滤膜架与真空源连接,带有测量采吸率的装置,不污染过滤器材料;
d) 保证过滤膜架可在无菌状态下放置于过滤器架上,并可在过滤掉所需量的空气后以无菌的方式取下,可直接放到培养基上或者如果是胶质过滤膜,则按以下要求实施办法:
1) 建议方法:将滤膜溶于培养皿内2.5ml的无菌氯化钠缓冲液中(0.9%v/v)。适当摇动培养皿后将其置于培养箱内,以适当温度培养1到20分钟以促进溶解。使用该溶液的一份等分试样接种到适当的培养基上以适当温度培养。
2) 替代方法:将滤膜直接放到适当的培养基上以适当温度培养。
进行生物气溶胶[20]采样时,请考虑环境条件和过滤器要求的限制,如:
a) 温度;
b) 含水量;
c) 人工制品配方;
d) 过滤器尺寸;
e) 过滤器机械特性;
f) 从采样点到实验室的输送条件;
g) 只针对活粒子的计数限制。
B.4 结果的表述
建议活粒子数的表达采用活单位(VU),推广到1m3。
附件D(参考)
表面生物污染的测量方法指导
D.1 引言
本附件提供了指导并描述了在需要生物污染控制的环境下表面生物污染的分析与测量技术。为了探测存在和可能需要监控的活粒子,附件涉及采集代表性采样。
对危险区表面污染的评价原则和方法进行了说明。
表面生物污染的评价遵循本标准和附件A的基本原则,它们要求在采用洁净技术时要建立评价和控制生物污染的正式系统。
D.2 原则
当危险区为空态、静态、适当的可以使用态和在常规的正常使用时,危险区内空气的细菌污染探测和监控方法是按采样计划用适当的采样装置采集活粒子。通过对采集培养基的直接震动或采用专用膜过滤器过滤(对以上膜进行后续处理)采集粒子。
D.3 采样装置
D.3.1 接触式采样装置
接触式采样装置可用于平滑表面。
可用接触盘或其它装在适当软式或硬式容器中的培养基与采样表面接触的其它装置。使用的表面接触装置应有不小于20cm2的接触表面。
使用接触盘的水平采样点的理想方法如下:培养基表面应与采样点接触不少于10s,向整个接触表面施加恒定均匀的压力(如施加的质量约为25g/cm2),不得有环形或线性运动。装置有接触并拿开后,要加盖并尽快用适当的培养条件培养。
D.3.2 间接采样装置
采样活体单位也可采用适当的棉钎技术[10-12]。采用经过灭菌的潮湿锦钎、海绵或擦布特别适用于大面积、非吸引式、不规则或接触装置无法使用的凹面的采样。
也可使用沉淀盘对悬浮活粒子因重力沉淀于特定使用区形成的表面污染进行数质量评估。
D.3.2.1 棉钎
应使用棉钎(最好是合成物[4,5])先用经过消毒的冲洗介质,如缓冲生理盐水、林格氏溶液或适当的培养基沾湿。在指定采样区用潮湿棉钎密排平行擦拭,同时缓慢转动棉钎。应对相同区重复进行采样,用同一棉钎垂直于开始的涂抹进行涂擦。采样后,棉钎应置于规定量的适当的消毒冲洗液中搅动。应对该冲洗液做活单位试验([10]提供了适当的试验方法)。
D.3.2.2 沉淀盘
必要时,可先用装有适当培养基的沉淀盘确定在给定时间内通过重力作用从空气沉淀到表面的带菌粒子数;然后该盘送去培养。此法不测量空气中含有的细菌总数,只测量在采样期间沉淀在表面的细菌数。使用大口径的培养皿(即14cm直径)并延长接触时间可提高此方法的灵敏度,但要防止培养基脱水([16]提供了适当的方法)。
D.4 结果的表述
建议表面活粒子数的表达采用活单位(VU),推广到1dm2,或者如果使用沉淀盘,则推广到1dm2/h(1dm2=100cm2)。
附件E(参考)
织品生物污染的测量方法指导
E.1 引言
本附件提供了指导并描述了在需要生物污染控制的环境下织品生物污染可能选用的分析与测量技术。
对危险区织品污染的评价原则和方法进行了说明。
织品生物污染的评价遵循本标准和附件A的基本原则,它们要求在采用洁净技术时要建立评价和控制织品生物污染的正式系统。
为了探测和监控织品上或从织品脱落的活粒子,本评价涉及采集代表性采样。在危险区使用的织品应有足够的洁净度以适于其使用的活动和用途。应当对织品的生物污染进行监控以减少对危险区内活动、产品、装置等构成不利影响的危险。
关于织品的选择,以了解危险区内相关生物污染的情况,以及对该生物污染的评价,应考虑以下重要因素:
a) 织品的种类与形式,如保护衣,擦布等;
b) 织物选择;
c) 织物的粒子产生与扩散特点;
d) 因织物特性形成的阻隔作用不足;
e) 织品的清洗处理;
f) 从织品上清除粒子的效率;
g) 织品的设计;
h) 织品的可渗透率和表面条件。
如果发现织品的生物污染超量,要采用适当的方法查找可能的原因。一般原因可能有:
a) 因织物特性如纤维类型、编织或设计引起的粒子不良滞留;
b) 使用不当,如衣服更换不勤;
c) 除污染不充分和/或清洗效果不好;
d) 危险区微生物限制的织品清洗周期不适当。
本附件提供的指导不用于确定活粒子对织物的渗透率,为此需用其它技术[34]。此外,本附件不涉及某些用途可能需要的特定方面的织品,如经灭菌和去粒子的织物,也不涉及由目检或触摸判别的织品质量。
E.2 原则
危险区织品细菌污染通过使用适当的采样装置按采样计划采集活粒子实施探测和监控。采集活粒子可用直接接触或间接采集法,如使用膜过滤技术。
E.3 采样装置
本章说明的多种采样方法在用来除粒子时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
E.3.1 接触式采样装置
为确定织品上的活粒子,可使用适当的接触式装置(见附件D),包括可用于小织品的装置。
如果使用的采样装置在支托上用了脱水培养基,可按厂家指定的液量或使用使洗涤剂和/或消毒剂灭活或中和的溶液进行再水化。
E.3.2 膜过滤采样装置
织品表面的活粒子采样可用带有适当膜过滤器的膜过滤架进行[35;36],此处,织物放在有膜过滤器的膜过滤架开口处,空气经采吸经过织物。然后检查膜过滤器的活粒子。
E.4 结果的表述
建议表面活粒子数的表达采用活单位(VU),推广到1dm2的采样织品(1dm2=100cm2)。
附件G(参考)
液体生物污染的测量方法指导
G.1 引言
本附件提供了指导并描述了在需要生物污染控制的环境下液体(水的或非水的)生物污染的评价技术。为了探测存在和可能需要监控的活粒子,附件涉及采集代表性采样。
液体生物污染的评价遵循本标准和附件A的一般原则,它们要求在采用洁净技术时要建立评价和控制液体生物污染的正式系统。此外,应考虑以下因素[37-43]:
a) 危险区内细菌生态及相关参数;
b) 特定液体中活粒子的希望浓度;
c) 液体条件;
d) 采集的精确性与效率。
G.2 原则
当危险区处于准备就绪、可以使用状态时,应按正常使用情况下适当和例行的做法通过用适当的采样装置按采样计划对危险区中液体的细菌污染进行探测和监控。可采用直接或间接技术实施活粒子的数量质量探测。
G.3 过程
确定液体生物污染有各种方法,选择哪种方法取决于液体的性质和需要采样的量,比如可以使用灌浇平碟,展宽平碟,膜过滤和其它方法。
采样时液体压力要适当降低,应注意液体条件和液体中活单位的期望浓度。
G.3.1 采样准备
根据液体和生物污染的程度,试样的测试可直接或在适当处理后进行。
G.3.2 采样
选择的生物污染探测方法应与要采样液体的性质相适应,可能需要以下技术:
a) 直接培养,如展宽平碟,系列稀释(MPN方法);
b) 间接培养,如采用膜过滤方法的采样浓度,该法有后续培养或带放射标签基质及放射活性测量;
c) 细菌ATP测量;
d) 阻抗测量。
G.4 结果表述
建议表面活粒子数的表述采用活单位(VU),推广到1ml(或1cm3)。
文献
1. ISO/DIS 1441.1994.Medical Devices- Risk Analysis. CEN, 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Brussels.
2. Risk Assessment Methods. Approaches for Assessing Health and Environmental Risks.1993.Covello,V.T.,Merkhofer,M.W.(eds.).ISBN 0-306-44382.Plenum Press. New York.
3. HACCP-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1992.Pierson,M.D,Corlett Jr., D.A.(eds.)ISBN 0-442-00989-5.Van Nostrand Reinhold, New York..
4. 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 (HACCP) system and guidelines for its application.1995.CodexAlimentarius Commission. Alinorm 97/13.Annex to Appendix ll. Joint FAO/WHO Food Standards Programme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Rome.
5. Fault Tree Analysis.1990.IEC 1025-1990.
6. Analysis Techniques for System Reliability. Procedure for 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FEMA).1985.IEC 812-1985.
7. Micro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Clean Rooms and other Controlled Environments .1995 Pharmacopeial Forum21;<1116>.The United States Pharmacopeial Convention , Inc.
8. Schmalreck, A. F., Brammah, R.G.1997 The application of 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 System in bio contamination control .PDA Joumal od Pharmaceut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press.
9. Bartlett, R.C.1985.Quality control in Clinical Microbiology. In :Manu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p.16.Lennette, E.H., Balows, A., Hausler Jr ., W. J., Shadomy, H.E. (eds.), 4 th edition. American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 ,Washington, D.C.
10. Miller, J.M.1985.Media and Reagents. In: Methods for Quality Control in Diagnostic Microbiology ,Chapter 3,59-87. Miller, J. M., Wentworth. B.B (eds.).American Public Health Association , Washington. D.C.
11. Atlas. R. M., Parks. L.C.(eds.)1993. Handbook of Microbiological Media. CRC Press, Boca Raton. USA.
12. Isoard, P., Calop, J., Contamin , C. 1982.La Contamination Microbiologiquedes atmospheres closes. Origines: methods d’etudes. J. Chir. (Paris). 119.503-512.
13. ISO 7218.1994. Microbiology-General guidance for microbiological examinations Draft Revision.
14. Hattori, T.(ed.).1988,The Viable Count .Quantitative and Environmental Aspects. Science Tech. Inc., Madison-Springer Verlag, Heidelberg.
15. Corry; J.EL. .1982.Quality Assurance and Quality Control of Microbiological Culture Media. GIT Verlag, Darmstadt .ISB 3-92195-17-X.
16. Whyte .W., Niven, L.(1986).Airborne bacteria sampling: the effect of dehydration and sampling time. J. Parent. Sci. Technol .40,182-187.
17. DeCosemo, G.A.L., Steward. I.W. Griffith, W.D.1992. The assessment of airborne microorganisms. J. Aerosol Sci .,23,(S1)683-686.
18. DeCosemo, G.A.L., Griffith, W.D.1992.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the assessment of airborne microorganisms. J. Aerosol Sci .,23,(S1)665-683.
19. Rothwell, G., Williamson, P., Griffith. W.D.1993.Measurement of the bioefficiency of three biological WSL Report.
20. Lodge Jr., J.P.,(ed).1991.Methods of air sampling and analysis. 3 rd edition .Intersociety Committee WSMA/AIChE/APWA2/ASME/HPS/ISA. Lewis Publishers, Inc .Chelsea, USA.
21. Marshall, K.C.-Adhesion and growth of bacteria on surfaces by oligotrophic bacteria (1988).Canad. J. Microbiol.34,503-506.
22. Isoard ,P., Calop, J. 1980.Prelevements microbiologiques des atmospheres closes par impact a faible vitesse. VDI Berichte no. 386,139-143.
23. Khater, Y., lisoard P., Gad el Hak, M.1986.Granulometric study of therapeutic aerosols. Proc.8 th lnt .Symp. on Contamination Control .Milan ASCCA(ed).
24. ASPEC .1978.Recommandation 7807 Principes et methodes de mesure de la biocontamination de I’ air, ASPEC Paris.
25. Marthi, B., Lighthart. B.1990,Effects of betaine on enumeration of airbome bacteria .Appl. Envir. Microbiol. 56,1286-1289.
26. Cox, C.S .(1987).The aerobiological pathway of microorganisms. Blackwell, London.
27. Ford, N., Lidwell, O.M.(1975).Airborne intection in a fully-air-conditioned hospital. Transter of airborne particles between rooms resulting from the movement of air from one room to another. J.Hyg.73,31-44.
28. Clark ,S., Lach, V., Lidwell ,O.M.(1981).J. Hosp. Infection 2,181-186.
29. Whyte, W., Niven, L.(1986).Airborne bacteria sampling; The effect of dehydration and sampling time. J. Parent. Sci. Technol.40,182-187.
30. Whyte, W.(1986).Sterility assurance and models for assessing airborne bacterial contamination. J. .Parent. Sci. Technol.40,188-197.
31. Whyte, W .,Bell, N.D.S., Baillie, A.J., Diamond, J.A., Jess, J., Prout. G., Russel, M.1992.Suggested Modifications of the Clean Room Air Standards of the EC Guide to GMP .Pharm. Technol.4,12-16.
32. USPC.1992. Microbiological Evalu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Clean Rooms and Clean Zones.(1116) Pharmacopeia Forum18 ,4048-4054.The United States Pharmacopeia Convention.
33. Isenberg, H.D.(ed.).1992.Air Cultures for Fungi. In :Clinical Microbiology Procedures Handbook,p. 11.8.1-11.8.7.American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 Washington, D.C.
34. Whyte, W.(ed.)1993.Microbial and Particle Dispersion from and through Clothing. In: Clenroom Technology, p.48-63,University of Glasgow, UK.
35. AFNOR G07-172.1992.Textiles: Articles textiles traits en blanchisserie. Methode de control et d’essai de la qualite hygienique du linge ?Proopete hygienique.
36. ASTM F51-68.1968.Enumeration of particles on the surface of clothing.
37. Wemicke, F., Kampfer, P., Dott, W.1990.Einflub des Isolationsmediums und der isolationsbedingungen auf die Erfassung des bakteriellen Artenspectrums im Trinkwasser,(influence of medium and conditions on the isolation of bacterial species from drinking water); Zbl. Hyg. 190,26-38.
38. Taylor, R.HM., Allen ,J.M., Geldreich, E.E.1983.A comparison of pour plate and spread plate methods .J. Am. Water Works Ass.75,35-37.
39. Guirard ,B.M., Snell, E.E.1981.Biochemical Factors in Growth. In:Manual of Methods for General Bacteriology. Chapter 7, p.79-111. American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 Washington D.C.
40. Marshall, K.C.1980.Reactions of microorganisms, ions and macromolecules at interfaces ,In: Contemporary Microbial Ecology. Ellwood, D.C., Hedger, J.N., Lynch. J.M., Slater, J.H.(eds.). p.91-106. Academic Press, ISBN 0-12-236550-X.
41. Atlas, R.M., Parks. L.C.(eds.)1993.Handbook of Microbiological Media. CRC Press, Boca Raton, USA.
42. DIN 58949 Part 9.1991.Medical Microbiology: Quality assurance in medical microbiology laboratories- use of control strains for testing culture media. DIN Pocket Book 222.2 nd .Ed.p.124-149.Beuth Verlag. Koln.
43. Miller. J.M.,1985.Media and Reagents .In: Methods for Quality Control in Diagnostic Microbiology. Chapter3,p.59-87.Miller, J.M., Wentworth. B.B.(eds.),American Public Health Association, Washington D.C.
44. Parenteral Drug Association Environmental Task Force (PDAETF).1990.Fundamentals of a microbiologica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program. Technical Report No.13.
45. Anonymous 1996.Textiles. Articles textiles traits par blanchisserie. Proprete hygienique par I’ application du systeme HACCP. Draft French Standard XP G07-172.
1 范围
本ISO标准给出的基本指导原则和方法要求适用?厂对各种微生物数据进行评定所选系统规定的危险区内对有生命粒子采样得到的生物污染数据进行估计。
ISO 14698的本部分应与适宜的其它ISO 14698系列标准及其附件一起使用。
本标准不适用于测试确定有生命单位的微生物计数技术的性能:如应该定期使用的板式汁数法适用的标准是ISOE 30[3l。
2 参考标准
下述参考标准包含在本文中引用的构成ISO标准的条款。指明的版本在出版时均是有效的。所有版本均可进行修改。鼓励ISO的协议各方探讨使用下述最新版本标准文件的可能性。
ISO和LEC的成员保存有当前有效的国际标准。
ISO 8402: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词汇
ISOE 30:分析数据的统计:微生物实验室的质量控制
ISO 3534-I (1993年12月):统计――词汇和符号――第1部分:概率和通用统计术语
ISO 3534-2 (1993年12月):统计――词汇和符号――第2部分:统计质量控制
IS0 7218: 1996 微生物――微生物检验通则
3 术语
为进一步阐明本标准中使用的术语,在洁净室及相关受控环境系列文件的标准定义部分增加了补充说明性的词汇(如,微生物、生物污染、有生命的)。下列定义适用于本国际标准:
3.1
行动限值(actionlevel(s))
由用户按规定设定的、受控环境内的微生物级别
注如超过了行动限值,要求立即研究纠正措施,并马上采取行动。
3.2
空气生物污染(aerobiocontaminatlon)
空气中和/或气体中由有生命粒子造成的污染
3.3
警报限值(sleftlevel(s))
由用户按规定为受控环境设定的微生物限量。
注如超过了警戒级,应调查研究,保证过程和/或环境处于控制之下
3.4
生物气溶胶(bioaeros01)
在气态环境中弥散的生物介质(如有生命的粒子、过敏原、毒素或微生物原的生物性活性复合物)。
3.5
生物污染(biocontamination)
材料、器件、个体、表面、液体、气体或空气受有生命的粒子污染
3.6
洁净室(CIeanroom)
室内悬浮粒子浓度受控的房间。房间的建造和使用方式都要尽可能减少室内引入、产生和滞留粒子,室内其它相关的参数(如温度、湿度和压力)按要求控制
3.7
接触装置(contactdevice)
特殊设计的、用于装放已灭菌的培养基,带有可维护表面
3.8
接触皿(contactplate)
容器是刚性碟子的接触装置
3.9
控制点(controlpoint)
受控环境中的任意
降低到合格的限值
在该点处采取微生物措施,防止生物污染的危害,并把其消除或
3.10
纠正措施(correcfiveaction(s))
生物污染监测结果表明超过了警报限值或行动限值时应采取的措施
3.11
估计(estimation)
根据对样品的观察,把数值赋予选定作为采样群体之统计模型的分布参数的工作过程(1SO3534-1:1993)
3.12
估计值(estimate)
经过估计得出的估计值(1S03534-1
3.13
估计量(eatimator)
用于估计群体参数的统计量(1S03534-:
3.14
评定(evaluation)
对数据值进行鉴别的工作过程
3.15
危害(hazard)
任何对个体、环境、工艺或产品造成有害影响的生物、化学、物理组份或因素
3.16
碰撞(impact)
有生命粒子对一固体表面的碰撞
3.17
冲击(implngement)
见液体分离
3.18
液体分离:撞击(iquid trapping;)
3. 19
鉴定(qualification)
证明一个实体是否能满足规定的要求的过程(实体:活动或工艺、产品、组织或上述任何项的组合)(ISO 8402)
3. 20
危险(risd)
一种有害物已确定的危害性后果
3. 21
沉降皿(settle plate)
指定敞开一段规定时间的容器(如装有已灭菌的培养基媒介的、规格适宜的培养皿)
3. 22
分层现象(stratification)
定群体分成在所研究的特性方面更具有同质性的子群体或层的工作过程
3. 23
拭子(swab)
经过灭菌的收集装置,对被采样的微生物无毒性、无抑制作用,由大小适宜的特定材料构成,装在一固定装置上
3.24
涂拭(swabbing)
用事先以萃取液(洗脱液)润湿的拭子涂拭一规定面积的表面,以此方法取样来检测有生命的粒子
3. 25
目标限值(target level(s))
由用户为其自身目的按规定设定的微生物限值
3.26
认证(validation)
通过准备并检验客观证据来确认达到了对特定用途的特殊要求
3.27
活粒子(viable particle)
能够繁殖、产生可表明的增长的、孤立的、自然生成的微生物或群集的微生物
3.28
活单位(viable unit(VUI)
一个或多个聚集在一起的活粒子,作为一个单位来计数。当以在琼脂培养基上的菌落来计算VUs时,通常把它们称作菌落成型单位(CFU)
3.29
危险区(zone at risk)
按地理位置确定、并划定界限的空间,在其中的个体、产品或材料(或上述任何项的组合)尤其易受生物污染
4 生物污染数据的评定和说明
对危险区进行微生物监测得出的生物污染数据在进行估计和评定时,应把下述因素考虑在内:
a) 收集的数据的标识;
b) 要求的定量资料量;
c) 方法(如,统计规程的选择、相关性分析、人工智能等)
d) 数据分层(见4.2.4):
e) 生物污染监测数据的表示法;
f) 有生命的粒子的定量和定性的确定;
8) 分析方法的可靠性的潜在问题;
h) 时间趋势(趋势分析):
i) 控制图表(见4.2.4和4.2,6):
考虑到下述两种情况,建议生物污染数据的评定分两个阶段进行:
a) 基本组分,包括初级监测阶段(见4.1):
b) (常规)监测时对生物污染数据的估计和评定(见4.2)。
4.1 生物污染数据的估计、说明和报告:
4.1初始监测阶段生物污染数据的估计和评定
4.1.1确定生物污染的存在和影响
确定生物污染的存在和影响要求利用直接和间接的微生物监测方法分几步完成。为保证可靠的估计生物污染数据,至少应把下述重要因素考虑在内:
a) 采样:采样材料要有适当数量和同质性,样品稀释液要有适当精度(见IS014698-1):
b) 活粒子各种组分、随时间的可变性、(不断增长的阻力)的影响,或对幸存的和复原的活粒子的压力和伤害作用;
c) 来自受控环境内和/或危险区内不同采样点的生物污染数据(见IS014698-1):
d) 培养技术和/或估计方法:
e) 分析方法(定量和/或质定的估计)的选择及直接和间接微生物检验之间关系的程度。
4.1.2生物污染数据的收集
为设定初始工作限值,通常在初始监测阶段对受控环境中活粒子进行较频繁的测定。随着对生物污染的了解不断深入,测定频率也可以降低。
4.1.3 目标、警报和行动限值
用户应该对每个危险区就其应用领域的特殊要求和通过实施采样计划得到的初始数据结果确定适当的目标限值,然后据此制定出适当的警报和行动限值。根据得到的微生物监测数据,可能需要适当地调整上述限值。
4.1.4 认证
每种常规使用的计数技术都应进行认证。对估计方法进行认证可以定量和定性地掌握主要的生物污染情况。
认证计数方法应该考虑下述情况:
a) 有关的活粒子:
b) 预期的活粒子数目(如浓缩或稀释样品的要求):
c) 所选媒介支持生长的能力和保证复原的能力:
d) 所选培养基的条件能否支持在所选培养基媒介内/上充分生长;
e) 所选孵化时间能否足以可靠地预计样品中的生命计数:
f) 能否利用代谢活动来估计活单位。
认证微生物技术的指导说明见[13;14]。
4.1.5 纠正行动(变化控制)
采取的行动应该包括:
a) 清除严重的和/或系统性的误差
b) 评定发生的变化:
c) 制定修正的方法的恢复效率:
d) 认证设备:
e) 证明及文件。
4. 1. 6 记录
对方法、仪表、内部审计的常规或定期的检查、原始的观察、计算、数据和最终的报告的记录等都应存档保管。记录必须包括参与采样、制备、测试、评定和报告的人员的身份、签字。草签或标记的记录应该保管好,并且适当的更新。
报告将按要求分发。其中可包括传真、邮件和/或电子数据传输。
对数据/记录包括计算机中的文件应提供适当的保护。
4.2 常规监测阶段生物污染数据的估计和评定
常规监测内容有采样、样品追踪、数据收集、数据记录、数据评定、微生物数据评定的统计表示和趋势分析及控制图表。
4.2.1 采样和样品追踪
有效的生物污染数据最重要的步骤,即采样的资料可见ISO 14698-1。此外,实验室应该有可靠适用的规程,对从接收到分析中的样品进行明确的标识和处理,并且能保证结果和样品相对应,放置无误。
4. 2.2 数据收集
采样计划应该遵循ISO14698-1的通则。
为避免收信到有差错的数据,至少应该考虑到下述情况:
a) 特殊的应用;
b) 识别特定的数据参数;
c) 过程/系统中的数据收集点;
d) 检测限制;
e) 测试系统的灵敏度;
f) 工作和工作数据的收集。
4.2.3数据记录
为保证在规定的期间内可随时得到关于测试的各种资料,应该编制并实施数据记录和处理的明确规程,其中应包括下述各项:
a) 原始数据:
b) 记录中的资料类型和清单;
c) 实验室文件或计算机化的记录的标记和放置地点:
d) 使用工作手册、工作表格或计算机或其他手段记录各种观察结果、计算或其他有关资料:
e) 突出显示样品异常值的标准方法:
f) 对结果改善情况的审查跟踪:
g) 如重复进行分析,必须明确规定出合格的数值;
h) 必须遵循的关于记录、检查、纠正、签署及会签观察结果、计算和报告的规程;
i) 关于持续说明的建议;
j) 特定的、法律的或规章的要求;
k) 适用于对目标限值有作用的应用领域的要求。
4.2.4.数据评定
在对生物数据进行统计计算之前,特别是记录有许多观察结果时,需要对数据进行编排压缩,使主要特性明确显示出来(数据分层)。可以采用定性方法,或把测量结果分组,绘成频率表和图表,或用描述统计法实现。适合用统计法的数据可以是单个数据的测量结果,或是拥有特定属性的成份数之计数。
在各次测量中:
a) 要有文件来阐述制定方法的手段和确认方法的统计技术;
b) 方法应该已经在公认的科学专刊上发表过:
c) 应对如何更换测量方法进行说明。
4.2.5 微生物数据评定之统计表示法
可以采取有效的统计方法对所选系统进行质量控制。统计技术的核心是外推法,把样品推广到采样危险区的微生物群体。由于样品表示的污染群体可能不精确,所以外推法本身自有一定的危险。因此,如果正确地进行监测和评定,这种危险可以量化,并通过概率采样和统计法把其降到可以接受的程度(如,[4];[9―11]:ISO 3534-2:1993)。
注 建议采用多种统计方法来说明和评定统计数据。基于统计评定法和说明资料的复杂性,本标准未对监测和鉴定用统计方法的选择和使用进行任何阐述。
4.2.6 趋势分析和控制图表表示
取自单一样品的数据通常意义不大:另外,微生物监测技术可能有严重的缺陷,会导致很高的微生物数据变化率。 因此,用图表表示在一段给定时间内收集的数据会有助于区分采样变化与实际趋势,或在估计值仍在规定的范围之内时能指示出发生的重大变化。
应该用控制图表法提供一客观的、统计上有效的手段[9)来鉴定危险区的质量。特别是适用于监测的方法。在进行鉴定时(标准IS014698―1中的原则4f),可以用批次验收采样作为另外一种质量控制技术[7)。如果是用“Shewhart'’控制图表的方法(1SO 3534-2:1993)来绘制图表,也可以用基于范围(BOR)或基于累计总量图(CSC)的控制图表[7]来测量偏离估计
值正常随机分布的情况,并突出显示出重大的不符合技术性能的结果[6-91。
4.3 生物污染数据的说明和估计
给定样品中没有微生物,不一定表明正在凋查的生物污染事件中没有微生物污染。可能在采样时危险区内恰巧不存在活粒子。反言之,活粒子的存在可能具有积极的意义,即反应出微生物是从一个非采样区进入了出“事故”的危险区。制定适当受控的、定期检验的微生物监测计划可以降低不确定程度。另外,在估计规程中也应反应出下确定程度,
4. 4 认证
为了确定监测的效率和分析方法的效率,应该定期以文件的形式对结果进行认证。可以用按监测数据来计算空气、表面、织物和液体的平均活粒子计数(和适当的标准偏差)的方法来检验危险区的目标限值、警报限值和行动限值。
4.5 不符合技术规定的结果
每次当实验室测试结果不符合技术规格的情况(事故)发生时,都要求进行评定和/或认证。评定的目的是决定是否能把不符合技术规定的结果认定为真实结果。此处认证的目的是确认不符合技术规定的结果是否源于实验室的差错。
4.5.1 不符合技术规定的结果的评定
初始监测阶段的限值是临时性的,可能会随着过程监测的进展而变化。这时,不符合当前限值的结果可以被看作是真实结果,反应出发生生物污染时真实的变化,并会促进重新评定临时性技术规定。对这种情况不要求作正式的认证,但决定应该是合理的,并要以文件记录下来。
4. 6 数据认证
应按明确的规程认证数据,然后才可报告。规程应包括:
a) 书面的规程,由经过培训的人员按此对数据进行审定;
b) 把数据输入计算机系统时,必须有对照数据库检查硬盘的规程;
c) 报告并介绍生物污染结果的系统;
d) 发放数据报告的明确规程。
前言
ISO为全球各国标准化团体(ISO会员团体)的联合会。其国际标准工作的开展一般是由ISO各技术委员会进行,每个会员团体,如对技术委员会的某一课题感兴趣,均有权成为该技术委员会的代表。任何与ISO保持联系的国际组织,无论是政府的,还是非政府的,都可以参加此项工作。ISO与国际电气技术委员会(IES)在电气技术标准化的各领域进行紧密合作。
国际标准草案经技术委员会认可后,送各会员团体传阅,以待表决。草案作为国际标准颁布至少需要75%的会员罢休对其投赞成票。
国际标准ISO 14698-3由ISO/TC209技术委员会(洁净室及相关受控环境)提出。
ISO14698在洁净室及其相关受控环境的总标题下,由以下各部分组成:
----第1部分:暂定标题:生物污染控制---总则
----第2部分:暂定标题:生物污染控制---生物污染数据的评定和说明
----第3部分:暂定标题:生物污染控制---对载有生物污染的湿性培养基或生物膜之惰性表面进行清洗和/或消毒过程的效率测量方法
用户注意,第1到第3部分的标题是出版第1部分时采用的工作标题。如果其中一项或多项标准被从工作计划中删除,则需对其余的标题重新加以编号。
引言
本ISO标准是说明以实验室法测试清洗或消毒操作效率的导则,可以单项操作或多项操作并用的方式应用于惰性材料表面,这是指模拟在现场实际粒子分布条件下,被污染利带有微生物(可能形成生物膜)的潮湿表面,这些方法最终应用于每一项产品和操作。本标准可应用于上述应用领域工业部门内各缔约方(供货商和用户)之间的合同关系中。
本标准不同于其它以病菌载体法测量接触杀菌剂活性的标准,也不同于说明表面悬浮消毒过程活性测量方法的标准,例如喷雾。应理解到上述标准是阐述测量产品内在活性的技术(虽然上述第2类标准中涉及气溶胶发生器),但本标准评估测量下列一种或数种活性综合效应的方法,例如:
a)漂洗;
b)清洗;
c)消毒:
d)清洗与消毒同时采用:
e)生化作用;
g)机械作用。
本标准一般允许对一种过程采用一种方法识别(必要时),此过程足指微生物以特定方法被清除和清洗的过程,也是指对培养基和培养基中含有的微生物被清除和清洗的过程,其它有关设备清洗和消毒的测量方法业已公布,其中有些已列入参考文献,可作进一步查阅。
1 范围
本ISO标准用于检验与下列一种或数种作用相联系的过程,如漂洗、清洗、消毒,清洗和消毒兼用、生化作用、机械作用等。本标准阐明在洁净室和相关受控环境,对微生物繁殖污染(无论是否形成生物膜)的潮湿表面,进行漂洗:和/或清洗:和/或消毒:和/或清洗、消毒兼用处理过程的效率测量原理。
在相应的场合下,IS014698的本部分可延伸与IS014698系列的其它标准及其附录配合使用。
2 规定参考文献
在本国际标准中列入本文参考文献的多项条款,也被下列标准所采纳.在出版时,应注明其有效版本。对所有标准均要加以检查,应鼓励各国际标准协议参与或寻求使用更新版本的下列标准的可能性。IEc和ISO组织成员应保存现行有效的国际标准登录本。
IS0862:1984 表面活性剂――词汇
3 定义
在本标准内,对微生物领域通用术语和表达式不再重新定义。应用本国际标准时,采用
下列定义:
3.1 生物膜(biofilm)
封闭在外微孔聚合物内的微生物群体,并粘附在表面上。
注:生物膜会在非灭菌条件下,处理有机物质的房间、设备和机器的潮湿表面上繁殖(即在医药、航天、或食品工厂、医院、厨房、水管、通风管道等处)。
3.2效率(efficiency)
清洗消毒的效率,或是单独或综合发挥这些作用的过程效率,它以10为底的对数表示的初始值与最终值的分离浓度之比(参阅3.7),效率用E表示。
注:效率为无量纲,是数量级的相减数,也就是10的指数的浓度。
实例:
3. 3 清洗(cleaning)
对表面污染实施清除、溶解或驱散的作用。
注:可采用下列1种或数种方式实施清洗:
――物理化学的(洗涤作用)
――化学的(如氢氧化钠)
――生化的(如酶)
――物理的(如用刷子刷或水管冲洗所产生的剪叨力)
3.4 过程(Proass)
为达到一定效果而规定的一组同时或顺序实施的操作。
注:本标准用检查下列一种或数种活动有关的过程:冲洗,清洗,消毒,清洗和消毒兼用,生化作用和机械作用。
3.5 冲洗(rinsing)
利用液体,一般是水实施清洗作用
3.6 培养基(soiling)
在某些场合是溶解培养基的作用。
注: 本标准仅考虑湿培养基,培养基含有的有机物质,仅有对微生物富有营养的物质组成,并在水的活动呈现时,能使微生物繁殖。
3.7 示踪剂(tracer)
用于测量培养基繁殖数量的基材或有机微生物。
注l:为了测量过程的效率,在培养基中己繁殖的有机微生物,无论其是否形成生物膜,均可作为示踪剂。
注2:通过清洗,冲洗的作用和生化或机械作用清除培养基或生物膜.消毒的目的限定为去除有机微生物或使有机微生物失去活性.因此,最理想的是在过程的整个效率方面,测量清除作用所产生的效率,以便与破坏(消灭)作用区别开来。为此,可选用一种或多种附加示踪剂,包括天然存在于培养基中或添加进去,但应不易被消除的示踪剂.
4 测试方法
4.1 通则
本标准的应用可分成下列各阶段
4.1.1 测试培养基的应用和(选项)生物膜的形成
可将含有有机物和具有下列特性的培养基,以常规的和可重复的方式放置在测试表面上:
a) 测试培养基与被考察活动的现场或应用中发现的滋生床相类似。
b) 测试培养基含有实用的微生物群落标本,并能繁殖或形成生物膜。必要时,测试培养基将含有一种或多种附加示踪剂。
c) 如有必要时,测试培养基可含有用于测量清洗效率的一种或多种附加示踪剂。
d) 培养剂沉积后,在代表相应使用场所的温度和相对湿度的条件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应在培养基表面被孵化,进而使有机微生物繁殖并(有选择地)粘附在表面并在合成的外微孔聚合物上,形成生物膜。
4.1.2过程的实施
应采用与实际场所完全相同的方式实施此过程,必要时,可停止有机微生物的破坏,即刻实施该过程,但要采用中和剂。采用适当的技术措施,中和剂对被用的每种有机微生物应予先被认证。同时在执行测试的相同期间应重复被认证。认证的结果应列入测试报告。
4.1.3 示踪剂的计数
在示踪剂由表面上除下来之后,采用一种或多种被认证的技术对一种或多种示踪剂进行计数(尤其是在测试培养基上有机微生物或形成的生物膜。
4.2 测试设备和仪表
4.2,l 通用设备和仪表
在本文中对微生物学中通用的设备和仪表不再加以说明。
4.2.2 测试培养基
测试培养基应具有相应使用场所的代表性,并能以最简便的方式得到实现。例如,在检验肉类加工工业的清洗过程时,便采用肉糜;在乳酪工厂,便采用可溶解于相应溶液中的乳酪。
4.2.3 测试培养基粘附器
测试培养基所采用的设备应为用户提供下列可能性:
――控制单位表面所承受的培养剂质量
――可正常复制单位表面的上述质量
如果采用液体测试培养基,应使表面复盖均匀的厚度。如果采用非液体测试培养基.则应在恒速恒压的条件下涂复表面。
4.2.4 微生物生物膜示踪剂 ,
为了测量过程效率,可采用在测试培养基中繁殖的有机微生物,或己形成的生物膜,在任何情况下,这些有机微生物应:
――在相应应用场所具有代表性:
――应取自与被检的过程相适应的那种类型的表面:
――在测试培养基中均质扩散
微生物示踪剂可由一种或数种菌类或菌株组成。如果采用正式清单中未列出的菌株,则应将其存放在测试实验室内。
4.2.5清洗示踪剂
为了测量清洗作用对过程所产生的全部效率,可选用下列各项:
a)天然存在于培养基中的组成成份,采用与其相适应的测量技术;
b)添加入测试培养基中的物质(例如放射性指示剂):
c)孢子状有机微生物,优先采用亲温细菌,例如硬脂亲温杆菌;
示踪剂均质地扩散于测试培养基中。
4. 2. 6 表面
污染表面的材料应与现场评估过程中所采用的表面材料相一致。试样的大小应与选用的测试培养基粘附器相适应,并要相当小,便于装进超声处理槽(参阅4.2.8)内。将试样并列排放在平整的表面上。受检验的测试表面,即试样的基片要既无裂缝,又不粗糙不平,不妨碍测试培养基的平滑应用。
4.2.7 培养箱
培养箱应是调温的,并能调节基相对湿度。还可采取适当手段使测试箱中的空气受到水蒸汽饱和处理。
4. 2. 8 计数示踪剂的回收
示踪剂量的回收技术应可以重复实施的。既能保证全部示踪剂的回收,也可做到其已知剂量和恒定比例的回收。
如果可以的话,可采用超声处理槽将测试培养剂从计数表面上分离下来。注意,但必须
精确了介超声处理槽:
――一个或多个超声源的位置;
――建议采用既适用于超声处理槽,又适用于放置试样表面的容器的液体;
――建议采用适宜于上述容器的材料组分。
4.3 程序测试包括下列各步骤
选定的测试培养基与予期在测试中繁殖的有机微生物和选定的示踪剂都要均匀混合。4.3.2 测试培养基在测试表面上的涂复
采用粘附器将测试培养基均匀地涂复在试样表面及基片上(参阅4.2.3)。均匀的涂复层既可用称量涂复前后的试样的方式鉴别,也可用肉眼检查培养基表面的方式加以鉴别。 4.3.3 生物膜的孵化和形成
试样及其基片应在适宜有机微土物生长和生物膜形成的温度和相对湿度的条件下,孵化一段时间,此处的有机微生物是指予期在测试中需要繁殖的品种或形成生物膜。
4.3.4 测试过程的实施
试样及其基片经孵化后要经受测试过程。必要时,要利用中和剂停止灭菌剂的活化,随后立即实施操作过程。将试样毫不延误地送至实验室逆行分听。
4.3 示踪剂的计数
要采用有效的拄术对示踪剂讲行计数。
将示踪剂从测试表面上分离下来之后,便可对示踪剂进行计数。在此情况下,应将试样
表面送至实验室,就在实验室内得到繁殖的或形成生物膜的有机微生物连同示踪剂,以适当的方式一起分离下来。例如,将有机微生物浸入超声处理槽内的回收液罐内,即可回收有机微生物,事先应对选定的分离方法进行论证,确定该方法对此类有机微生物无不良影响,并确信采用这种分离方法,能恰当地使全部有机微生物从表面上分离下来。
4.4 结果的表达
按照测得的效率表达测试结果,依据测试状况,该效串为:
a)过程效率――利用选定繁殖或形成生物摸的微生物示踪剂测得(参阅4.2.4)
b) 清洗效率――采用清洁示踪刑法测得:
c) 灭菌效串――过程效率和清洗效率之差异,
4.5 测试报告
应根据本标准编制记录报告,该报告至少应包括下列各部分内容:
a)实验室的鉴定:
b)过程的说明;
1)所用产品的名称;
2)使用模式:
c)实验条件,特别要说明全部细节:
1)测试用培养剂:
2)有机微生物;
3)示踪剂:
4)测试表面(材料和表面条件,试样尺寸,培养基大小),
5)培养剂技术及其重复性(单位表面的质量,外观):
6)孵化(时间、温度、相对湿度):
7)计数技术,必要时,还包括有效的回收示踪剂技术:
8)测试完成时要采取灭菌剂中和处理,但也要适合测试条件:
d)结果:
e)下列短浯:“读者注意到这一事实,此处所列各项测试结果只能与在严格同条件下所取得的测试结果相对照”;
f)结论:
e)日期和签署: